凤翔人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账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96|回复: 0

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投资难收回 惨淡"转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1 13: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 中国吉林辽源

1.jpg


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




  陕西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的发展衍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营博物馆所面临的窘境。

  1976年,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在凤翔县城南指挥镇南指挥村发现了迄今我国最大的古墓葬——总面积5334平方米的秦公一号大墓。这次发掘被海内外称为考古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件。直到1986年秦景公的墓椁被打开,发掘工作才基本告一段落。而大墓不仅出土了迄今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葬具——黄肠题凑,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墓碑、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还发掘出了迄今考古史上数量最多的一次人殉,足足有186具……被誉为“东方倒金字塔”,它独霸了我国考古史上的 5个之最。随后,出土的3500件珍贵文物被运往临潼秦俑馆和省历史博物馆异地保存。

  上世纪80年代,秦公一号大墓考古发掘基本结束后,曾有专家建议国家拨款建立与秦始皇兵马俑类似的遗址性博物馆,向国内外开放,由于当时各种原因的限制,出土文物异地保护后,有关部门决定对秦公一号大墓进行沙土回填。但在此地设立博物馆的念头不断被提起。1998年后,经文物部门同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遗址所在地的凤翔县南指挥村合作,采取国有民助的方式,对秦公一号大墓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就这样,2000年8月,由凤翔县南指挥村村委会集资创办的中国首座由农民参与创办的遗址博物馆便在鞭炮和锣鼓声中开馆了。在当时,舆论界认为这是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有益尝试。实际上,对于拥有遗址或者文物的当地居民来讲,一方面出于自豪感和骄傲希望能对遗址文化进行有益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发展经济的梦想,使得村民们寄望于这些祖先的遗物多少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开馆之初,秦国遗址的巨大影响力引来媒体竞相报道,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影响。据资料显示,该博物馆在最初运营的4年多时间里,年均游客量在5万人上下,其中外国游客占到13%。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的赵馆长说,春秋战国时期,列强争霸,逐鹿中原,最终却由偏安陇西的小小秦国一统中原,秦国故地因此而成为探寻历史风云之地,因而在开馆初期还是有不少游客过来参观游览的。

  然而建馆之初满怀憧憬的村民,却在6年运营过程中尝到了苦头。赵馆长说,博物馆每年所有收入加到一起不到 10万元,而用于非文物保护的基本维持费用就要5万多元。加之大部分出土文物被运到省博物馆,馆内收藏物并不多,对游客的吸引力就减弱了。另外,由于先天资金不足,博物馆只是进行保护性的恢复展示,展示方式单一而缺乏互动性,而且由于没钱,博物馆也无力开展市场营销,致使村民投资多年无法收回。2006 年,出于保护文物资源、发展宝鸡文化旅游的目的,宝鸡市政府决定将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收归国有,更名为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归属宝鸡市文物局。这一身份的转变,可以说是开了民营博物馆“转正”的先例。这一发展特例,更多是出于当地政府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需要,并不是每一家民营博物馆可以期待或者愿意接受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户

本版积分规则

QQ|凤翔人社区 - 人才,租房,招聘,二手广告免费信息发布网站 ( 陕ICP备15010312号 )

GMT+8, 2025-1-2 05:14 , Processed in 0.10033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